台北/曹再蔆、陳柏誠 責任編輯/吳苡榛。
避免胃凸猛嗝氣先掌握吃飯順序近年來受廣告影響,「喝咖啡、吃甜食」與胃食道逆流的關連逐漸廣為人知。飯後久坐不動或趴著午睡,更會加大腹部壓力,讓胃食道逆流的更加嚴重。
不過,吃飯時狼吞虎嚥,也可能造成胃食道逆流。吳文傑醫師解釋,大腦控制食慾的「飽食中樞」,從吃飯到收到刺激約需耗時20分鐘,所以平常吃飯速度太快的人,往往在腦部還來不及收到「吃飽了」的訊息,一直處在飢餓感之中,不自覺就容易愈吃愈多,體重自然跟著上升。當飽食中樞接受到吃飽訊息後,會促使身體開始分泌「瘦體素」、「膽囊收縮素」等激素,這些激素能幫助身體消耗多餘熱量、抑制食慾。畢竟午休吃飯不是大胃王比賽,而且吃飯速度太快對腸胃健康弊大於利。可樂、柳丁汁上榜 醫推8種食物助修復。
有些人為了減重,進食時只吃蔬菜水果,吳文傑醫師提醒,如果只吃蔬菜、水果,瘦體素濃度難上升,會讓引起食欲的進食中樞,在餐與餐間不斷地發出訊息,身體就會因為「感覺沒吃飽」而一直想「繼續吃」。吳文傑醫師解釋,如果選擇的益生菌合併有蔬果消化酵素,飯後吃確實可能幫助消化,改善脹氣的情形。在國內或國外的臨床治療,也經常用於腹腔及骨盆腔器官,例如胰臟癌、婦科癌症等,腫瘤較不易切除乾淨的部位。
柯道維進一步表示,第4期腸癌治療相對複雜,若腫瘤位置在手術難以處理乾淨之處,會依病況採取局部放射線治療。羅承翔指出,術中放射線治療(IORT)在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中,主要是配合外科醫師,在手術進行中若發現容易復發或不易切除乾淨的部位,可搭配術中放射線治療(IORT)來做治療。術中放射線治療IORT精準打擊癌細胞 不影響正常組織至於術中放射線治療(IORT)何種情況會用到?柯道維主任說,一般都是腫瘤真的太大,位置很貼近大血管或重要器官,或是針對手術切緣有疑慮,可能殘留癌細胞等情況,在術中搭配放射線治療就是很好的治療武器。羅承翔強調,術中放射治療不是取代傳統放療,而是藉由居部照射提高易復發部位之放療總劑量,進而加強局部腫瘤控制、減少復發。
此外,還有病人是骨折以後檢查,才知自己是大腸癌骨轉移。簡君儒補充,若採術前或術後放射,沒辦法移動患者的腸子,其他部位一定會照到,進而受影響,且也會分散掉放射線的能量。
此外,目前傷口縫合技術已提升,因此感染機率也大幅降低,所以術中放射治療對身體負擔是很小的。而肺臟轉移的患者,則是起初因咳嗽照X光,發現肺部有很多小結節、小腫瘤,原本懷疑是肺癌,未料竟是大腸癌肺轉移。檢出末期腸癌轉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外科主任柯道維說明,大腸屬消化系統的最後部分,由盲腸、結腸和直腸組成,上接小腸、下接肛門,大腸癌則泛指結腸癌和直腸癌2種,但其實直腸是位於靠近肛門進去12至15公分區段。大腸癌晚期患者最常見轉移的器官,第1是肝臟,第2是肺臟,柯道維接著說,臨床曾遇有晚期患者,本身因肚子痛去診所照超音波,竟看到肝臟有腫瘤,進一步檢查才知是大腸癌肝轉移,這類人嚴重還會有黃疸、併發肝臟腫瘤。
由於術中放射線治療會直接將探頭放在病灶之處,可將所有能量以最短距離,集中打在該部位。民眾腫瘤長在靠近大腸,也會有排便問題出現,柯道維指出,乙狀結腸是大腸內最窄之處,若長腫瘤就易阻塞,導致患者便秘,加上當腫瘤越靠近左邊大腸就易有血便、排便不順、排便習慣改變等狀況。(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新冠疫情之後,1癌症確診人數恐爆增,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等8大症狀,盡速就醫檢查.不吃醃肉紅肉不吸菸,癌症還是找上門,恐因1飲料增風險。且腫瘤會阻塞原本的管徑,當管徑變小,導致民眾排便變細,甚至有排便不乾淨、習慣改變等症狀,重點是當腫瘤越靠近直腸,這些情形就會更明顯。
要特別提醒的是,如果一等親內有罹患大腸癌者,就視為高風險群,年滿40歲應提早接受大腸鏡檢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部粒子放射治療科主任簡君儒強調,由於直腸癌位置在骨盆腔,難切除會導致術後復發率較高,因此比大腸癌更常會用到放射線治療。
部份文獻顯示局部侵襲性直腸癌患者使用術中放射治療的患者,較未使用者復發率降低大約6%至7%左右。重點是當腫瘤靠近盲腸、身結腸等大腸最寬之處,這是大腸癌最難發現的地方,患者常是自己莫名摸到腫脹的腫瘤,或是伴隨腸胃痛、蠕動不順,甚至因腫瘤大到阻塞血管導致貧血,檢查才發現罹癌。
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羅承翔表示,目前已有相關文獻指出,術中放射治療(IORT)能有效降低局部復發率、且執行過程安全,可提供病患一個新的選項。針對大腸直腸癌分期,主要分為4期,第1、2期腫瘤都還在腸子內,第3期腫瘤都跑到腸子外,且有局部淋巴結擴散,第4期則是已轉移至遠處的器官,像是肝臟、肺臟等,甚至更遠的地方。對於目前臨床運用術中放射線治療的情況,簡君儒直言,儘管術中放射線治療是種做法,從學理看來也有好處在,只是目前受限於臨床研究的規模,無法得到太多結論。除了大腸直腸癌,術中放射治療(IORT)技術最常用於早期乳癌,在低復發風險族群可替代傳統多次的放射治療。放射線治療在醫治直腸癌上是最重要的角色,特別是中低位直腸癌,簡君儒透露,雖然依每位患者的病況很難一概而論,但直腸癌確實比大腸癌常做放射線治療,因其腫瘤位在骨盆腔,外科醫師手術難以切除,致術後復發風險較高,依照過去臨床多項研究顯示,搭配放射線治療,相對可減少癌症復發率,使用案例就較多。大腸直腸癌的腫瘤生長部位不同,患者的症狀隨之有異,柯道維舉例,癌症一開始可能是非常小的息肉,因此可能不會有症狀,隨著腫瘤長大,位置若是在直腸、靠近肛門口處,由於排便時易碰觸,患者會有血便、黏液便、黏液血便等狀況。
術中放射線治療IORT 人體吸收的劑量低減少併發症有別於術前及術後放療,術中放射線治療(IORT)的施作方式就不大相同了部份文獻顯示局部侵襲性直腸癌患者使用術中放射治療的患者,較未使用者復發率降低大約6%至7%左右。
大腸癌晚期患者最常見轉移的器官,第1是肝臟,第2是肺臟,柯道維接著說,臨床曾遇有晚期患者,本身因肚子痛去診所照超音波,竟看到肝臟有腫瘤,進一步檢查才知是大腸癌肝轉移,這類人嚴重還會有黃疸、併發肝臟腫瘤。但一般患者如果病情較特殊,或有個別化考量,且經外科醫師評估適合術中放射線治療,則可採取執行。
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羅承翔表示,目前已有相關文獻指出,術中放射治療(IORT)能有效降低局部復發率、且執行過程安全,可提供病患一個新的選項。此外,還有病人是骨折以後檢查,才知自己是大腸癌骨轉移。
由於術中放射線治療會直接將探頭放在病灶之處,可將所有能量以最短距離,集中打在該部位。羅承翔指出,術中放射線治療(IORT)在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中,主要是配合外科醫師,在手術進行中若發現容易復發或不易切除乾淨的部位,可搭配術中放射線治療(IORT)來做治療。鄭屹喬則進一步補充,目前國健署有提供針對大腸癌的免費篩檢,補助50至74歲的民眾,每2年1次的糞便潛血檢查,建議符合資格的民眾應盡早進行篩檢。除了大腸直腸癌,術中放射治療(IORT)技術最常用於早期乳癌,在低復發風險族群可替代傳統多次的放射治療。
對於目前臨床運用術中放射線治療的情況,簡君儒直言,儘管術中放射線治療是種做法,從學理看來也有好處在,只是目前受限於臨床研究的規模,無法得到太多結論。(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新冠疫情之後,1癌症確診人數恐爆增,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等8大症狀,盡速就醫檢查.不吃醃肉紅肉不吸菸,癌症還是找上門,恐因1飲料增風險。
簡君儒補充,若採術前或術後放射,沒辦法移動患者的腸子,其他部位一定會照到,進而受影響,且也會分散掉放射線的能量。民眾腫瘤長在靠近大腸,也會有排便問題出現,柯道維指出,乙狀結腸是大腸內最窄之處,若長腫瘤就易阻塞,導致患者便秘,加上當腫瘤越靠近左邊大腸就易有血便、排便不順、排便習慣改變等狀況。
在國內或國外的臨床治療,也經常用於腹腔及骨盆腔器官,例如胰臟癌、婦科癌症等,腫瘤較不易切除乾淨的部位。術中放射線治療IORT精準打擊癌細胞 不影響正常組織至於術中放射線治療(IORT)何種情況會用到?柯道維主任說,一般都是腫瘤真的太大,位置很貼近大血管或重要器官,或是針對手術切緣有疑慮,可能殘留癌細胞等情況,在術中搭配放射線治療就是很好的治療武器。
大腸直腸癌因初期症狀不明顯,所以很多人難以察覺,有些患者發現時常是中後期,癌症已轉移到其他部位,往往增加治療的難度。羅承翔強調,術中放射治療不是取代傳統放療,而是藉由居部照射提高易復發部位之放療總劑量,進而加強局部腫瘤控制、減少復發。針對大腸直腸癌分期,主要分為4期,第1、2期腫瘤都還在腸子內,第3期腫瘤都跑到腸子外,且有局部淋巴結擴散,第4期則是已轉移至遠處的器官,像是肝臟、肺臟等,甚至更遠的地方。此外,目前傷口縫合技術已提升,因此感染機率也大幅降低,所以術中放射治療對身體負擔是很小的。
重點是當腫瘤靠近盲腸、身結腸等大腸最寬之處,這是大腸癌最難發現的地方,患者常是自己莫名摸到腫脹的腫瘤,或是伴隨腸胃痛、蠕動不順,甚至因腫瘤大到阻塞血管導致貧血,檢查才發現罹癌。柯道維進一步表示,第4期腸癌治療相對複雜,若腫瘤位置在手術難以處理乾淨之處,會依病況採取局部放射線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的術中放射治療(IORT)設備都可使用電子射束(IOERT)或X射線進行,並且隨著可移動直線加速器的進步,能夠有配合治療深度調整能量的電子射線。大腸直腸癌的腫瘤生長部位不同,患者的症狀隨之有異,柯道維舉例,癌症一開始可能是非常小的息肉,因此可能不會有症狀,隨著腫瘤長大,位置若是在直腸、靠近肛門口處,由於排便時易碰觸,患者會有血便、黏液便、黏液血便等狀況。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部粒子放射治療科主任簡君儒強調,由於直腸癌位置在骨盆腔,難切除會導致術後復發率較高,因此比大腸癌更常會用到放射線治療。因應癌症年輕化趨勢 建議40歲以上定期檢查預防勝於治療,為避免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困擾,羅承翔建議民眾加強健檢,尤其目前癌症已有年輕化趨勢,建議40歲以上就應定期做大腸鏡檢查,以盡早掌握身體狀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